端午 | 锣声一响赛龙舟,奋力直追显精神
五月初五
端午节
端午来临,除了美味的粽子,还有一项经久不息的传统运动散发出巨大的魅力,那就是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沅陵盘瓠招魂说、纪念龙神说,但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说。
有史书记载,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明代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南宋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不同地区的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等。如广州黄埔一带的龙船,长33米,船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50-60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
同样为赛龙舟,各地的习俗却有着不同的精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湖北秭归——公祭叩首焚香、朗诵《桔颂》
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每年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公祭屈原活动,这种公祭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的祭屈大典。
屈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湖北秭归以纪念相去千年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为主题。秭归在各种纪念活动中,最重大的活动之一游江招魂仪式,实为秭归独有的龙舟文化特色。文人作古最终也要落叶归根,让屈大夫魂归故里也是屈子后人最大的心愿。魂归何方?自然是自己的故乡。
人们通常会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写着篆书“屈原(三闾)大夫魂兮归来”。
然后,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全身着白色孝服的主祭官,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数百名学童齐声朗诵屈原的作品《桔颂》。随后各参赛龙舟队的领头人扛着龙头向屈原牌位(或塑像)祭拜,众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湖南沅陵——龙舟竞渡发源地
龙舟竞渡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儿6女,儿女互相婚配,繁衍为苗、瑶、侗、土、畲、黎6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师不知他魂在何处,就让各族人打造一条龙船,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多年。
福建长乐——夜渡龙舟习俗
长乐三溪村龙舟夜渡的习俗是独有的乡土风情。相传,古时候的三溪村人白天都在外面劳作,端午节前后也不愿意误农时。
于是,他们只能等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才相邀一起比赛划龙舟。久而久之,夜渡龙舟就成了三溪人祖祖辈辈的习俗。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三溪村民要着手建造新龙船,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方开始造船。到了端午时节,夜幕降临,月挂柳梢,波光荡漾的河面上倒映着两岸民居的灯火,四处鼓声咚咚,呐喊声声,打破夜的宁静。
广东龙舟——赛龙夺锦
“五月节,扒龙船”,这是广东民间的口头语。进入农历五月,广东几乎天天都有赛龙夺锦的盛事,各地各村龙舟赛也排得满满的。龙舟竞渡在当地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龙舟竞渡在广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到了明、清两代,广州是龙舟竞渡的鼎盛期。而古时广州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龙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
苗族——三木成船,挂猪鸡鸭鹅
苗族的赛龙舟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以庆祝五谷丰登,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
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
竞渡前,乡亲们要给各龙船赠送礼品——鸡、鸭、鹅、猪,有的把礼品放在船上,有的挂在船头。
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赛龙舟的习俗延续了这么多年,除了好看热闹外,团队合作、永不言败、坚韧不拔的龙舟精神更是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在古代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端午节时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
时日至今,每当端午节来临,当你看到一群龙舟在竞逐冠军时,那种刺激和兴奋,超越了每个人身后的不同背景和个性,团队合作成为了制胜的关键,而赢得比赛的集体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温暖的阳光一样振奋人心,让人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在水里穿行、顺着节拍、在呐喊声中,龙舟一起一伏,勇士们肆意挥洒着汗水,岸旁的加油声让人精神振奋无比,这里,无关你我,只有我们,这是劳动之美,这是集体勇气和力量的结集。
龙舟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精神和理念。
祝端午快乐,龙舟精神永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