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情处世  >> 查看详情

人情处世


“仁”为何物?律己益寿!

来源: 广州市坎达尔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日期:2022-08-07 07:54:21 点击:  属于:人情处世
怀“仁”者,处事时会变得平和,宠辱不惊,不会时常感到焦虑和困惑。

 

“仁”起源时,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从周礼演变而来的,而春秋时期的孔子说“仁”,是在这基础之上,对“仁”进行了一次更新。

 

周礼为统治者所用时强调等级,而孔子所说的“仁”,是赞成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反对等级制度,强调“仁”成为精神内壳,而“礼”只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就是说,我对你以礼相待只是表面形式,而我发自内心地对你尊敬才是真情实感。

 

孔子将“仁”推广开来,并主张开办私学,把教育资源开放给平民百姓,打破等级限制等等。

 

从贵胄到平民,这种打破等级和维护个人尊严的做法和思想,至今仍为人们所用。

 

 

 

即便是孔子,当你问起何谓“仁”时,仍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记得在《论语·颜渊》记载里,就有孔子对“仁”的回答。人们发现孔子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

 

对冉雍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对司马牛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对樊迟的回答是:“爱人。”

 

 

孔子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回答吗?非也。

 

其实“仁”针对处在不同环境、性格各异的人,答案还真不一样。

 

颜回是一个德行高洁的平民,所以孔子对他提的要求就是“克己复礼”,言下之意是希望他能够成为道德标杆,用他的道德去引领他人。

 

冉雍出身低微,是大夫的家相,孔子对其的希望是他能够做好当下的工作,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出身高贵,一生与权相伴,孔子希望他能改掉自己急躁的毛病,改掉就是仁。

 

 

而对樊迟的回答是“爱人”,孔子对其期望最高,后来孔子又对其说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就是仁。”

 

我们不强求“仁”的定义,虽然每个人的背景不一,但每个人都能成为“仁者”。

 

能够依据自身所处的位置,做出有利于社会向好发展的,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得不偏不倚,致中和即为仁。

 

做好当下之事,处理好各种关系,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这也是“仁”的一种体现。

 

 

 

如果你非要执着“仁”为何物,与每个人最为相关和贴切的也许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上述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孔子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推己及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组成儒家的道德准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在当今社会中,如果能做到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是一种难得的“仁”的表现。

 

 

如在共同协作时,并非为了争个第一第二,而是采取“谁最合适谁就上”的排位布阵,那么很容易获得行动的最优解;相反,如果尔虞我诈,嫉妒记恨,不但不利于团结,还有可能会把整个事情弄垮,把众人的心血摧毁。

 

想想自己的同时也要想想别人,只有一个人好的处境是不牢固的,但一群人共同变好却能够延绵开去,福泽一片广袤的大地。

 

 

 

如今从娃娃起,我们时不时会被一种焦虑的情绪所围绕,在这种焦虑当中,有些人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

 

南宋朱熹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仁者,有恻隐之心,有明扬自身的光明品德,有较高的生命情操,他们不屑于心机牟利,因此也不会时常感到忧心忡忡。

 

“仁者安仁”,“仁”能够赋予人一种极大的安全感和精神归宿。怀“仁”者,处事时会变得平和,宠辱不惊,不会时常感到焦虑和困惑。

 

因而,仁者不忧,仁者益寿。

 

 

以“仁”为精神内壳,做好自己,继而立己达人,不论在古时还是现代,这都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方式和处世之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