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它要求商业活动诚信,不能毁约弃约,更不能坑蒙拐骗;
信,它要求社会交往诚信,不能轻诺寡信,更不能作伪撒谎……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信,诚也”。信,即守承诺、讲信用。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
诚信是儒家最核心的理念之一,《论语》一书中,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四教:文、行、忠、信,当中的“信”即是诚信。
孔子曾描述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境界,其中,朋友之间的信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信,不但可以律己,还能促成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请教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队强大,百姓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项,三者之中先去掉哪个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二者之中先去掉哪个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
由此可见,孔子把“信”看得比生死还重要。
中国人历来信奉诚实守信,所谓“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古人就用“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成语来比喻守信的分量和贵重。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诚”与“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中曾子说,每天要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不要轻易许诺,一经许诺,便要掷地有声,践行以成。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注:古时,輗(ní)指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軏(yuè)指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
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害了别人,也害力自己。敷衍了事、弄虚作假,什么事也做不成,甚至导致严重的恶果。
由于周幽王失信于人,最终竟导致了亡国的恶果。
对身边的人失信,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就不会理睬;做生意不讲诚信,客户就会一个个离开,直至公司倒闭;君主失信于民,国家危难时民众也不会出手相助。
信,于人于国,皆是根本。
“信”从伦理的维度还规定了如何“处世”。
简单来说,对人应该“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果以诚待人,获得大家的信赖,那么即使是在遥远的他乡也会得到许多支持和帮助;如果说话不忠诚信实,说一套做一套,就是在本乡本土,也会处处受阻。
朱熹曰:“以诚待人者,人亦诚而应。”真诚地对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他。
北大教授于丹在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写道:“诚信是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定会有诚信。诚信之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与信赖,因为成功的关键都掌握在诚信者手中。一名事业有成的商人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的诚信,顾客才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向他购买产品,甚至帮他免费宣传,使生意越来越好。孔子也是因为生活中处处表现诚信,才会受到弟子们的敬重。孔子以他的诚信流芳百世,至今他的精神依然为人们所敬仰。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坚持诚信、依信义而行的人,往往会成为人们信赖和尊敬的榜样。
诚然,“信”贯通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赏罚不诚信,则没有真正的赏罚;结交朋友不诚信,那就没有所谓的亲近和交心;工匠不诚信,那么做出来的商品就会粗劣作假。
信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非常重要,对熟人如此、对陌生人也如此,始终讲求信用,在社会上才能赢得信誉,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最终获得成功。
因此,以信为本,诚待天下,才是交往、处世之正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