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
2019年2月5日
“过年了!”
“给您拜年了!”
“恭喜发财!”
“四季如意!”
“新年快乐!”
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家中长辈叩头,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同辈亲友也会互相登门拜年,施礼道贺。
大年初一,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在这一天,到处欢声笑语,祝福不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是如何庆祝这开年大吉的好日子……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绝不亚于燃放烟花。
豫西一带,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
沤柏枝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据说,沤柏枝、跨旺火可镇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
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
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
新年舞社火,是一种载歌载舞、题材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四川人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厦门人新年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
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
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
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
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
初一和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
各地习俗多样,均是为了“庆贺新年”,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大吉。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虽然各地庆祝春节的习俗大不相同,可是无不代表人们心中朴实、美好的愿望,期盼在新的一年里,能给家人们带来平安、快乐的生活。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
坎达尔包装制品衷心地祝愿
各位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
诸事如意、心想事成、阖家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