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逐渐增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大吉在哪里呢,我们来一起看看……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意思也就是说,过了冬至以后每天白天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一线”的意思是缝衣服的线,以前没有时钟,用做事的时间长短来形容时间,一天长一线,也就是说每天白天要长出缝衣服的一根线的时间那么长。
相传古时兴化府里有个寡妇叫余莲香,丈夫早逝,她独自种田采草编织斗笠抚养儿子元元读书。
元元二十岁中了状元,当官时因政务繁忙,不得闲回家省亲,于是将一半薪俸叫家丁张二送回给母亲。可是,张二好酒嗜赌,丢了银两,每次都说假话骗元元。
某日,皇帝问起元元的家世,为其母亲莲香的气节所感动,下旨赐元元为母亲建造“贞节坊”。
元元领旨回家,十分高兴。但在家三年不知儿子音讯的莲香,以为儿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气,躲进深山。
元元回到家乡,才知张二误事,便进山找母亲。那时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没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样,煮熟后粘在山顶树上,让母亲采食。
一天,元元顺路把丸子从山顶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冬至这天,母亲采到厝(家)前,元元把张二误事的经过告诉母亲,母子尽释前嫌,相聚而泣。
故事代代相沿,于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汤团,过“团圆节”的说法。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于是,张仲景便命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所以冬至寓意大吉,
加上大家自身的努力,
恩泽便会降临。
另外,冬至这一天,
正是团圆的大日子,
坎达尔祝愿大家和家人团团圆圆、幸福温暖!
-END-